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 帖子
  • 用户
  • 版块
帖子
  • 4584阅读
  • 4回复

23、张浦生教授七十华诞纪念章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3131
铜币
4914
威望
4886
贡献值
748
银元
600
金币
0


设计雕刻:曾成沪
直径:80MM 黄紫铜上色
发行数量:200枚(黄100枚)
正图:张浦生教授头像及主题文字
背图:各种青花瓷器图
铸造:上海亚银厂
专家简历:  1934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省歙县。汉族,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57年9月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自1990年起,曾任江苏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南京市玄武区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主要贡献: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博工作,擅长古陶瓷鉴定、研究、传授。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等单位担任客座教授,传授中国古陶瓷鉴定、保管知识,培养出数千名学生。出版了《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三本专著。编写了《中国历代陶瓷特征、鉴定与保管》、《怎样鉴定古代瓷器》两本讲义(内部发行)。1992年至1997年被国家文物局委任为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数年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巡廻鉴定工作。此外,曾应邀赴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苏联、美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考察、讲学
青花王子·张浦生个性化纪念大铜章,是由上海造币厂中青年实力派钱币设计师曾成沪先生为中国陶瓷鉴赏家、教育家七十华诞而创作的人物章,这枚章已在人物设计和雕刻艺术上跳出了历年在人物设计上老框框,采取了古瓷器为背景,把人物神韵与代表中国的青花瓷有机组合,学者风度,美如画的瓷花一并组合成主题——瓷爱一生。比较有特色的是作者有目的挑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器具,形象地告诉大家“有形有价、无形无价”,人的智慧和知识是无价的。青花王子·张浦生这一主题性的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知识越来越得到人们尊重。设计师的笔触刀功大大提升了个性化大铜章的艺术可看性。此章将在中国文博界中掀起一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潮。
    张浦生,1957年9月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还担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古陶瓷研修中心高级资深专家组成员。
  “今天,我很高兴地向出席2003年上海收藏文化工作会议全体代表介绍一位嘉宾,他就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古陶瓷专家张浦生教授,张教授远道而来出席我们上海收藏文化工作会议,我们表示热烈欢迎。下面请张教授来谈谈‘宏扬中华优秀文化,倡导藏宝于民传统’”。主持人的一席话,引来了全场的一片掌声……
  “我祖籍在安徽徽州,出生和求学在上海,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作在南京,现在仍居住在南京。上海现在变化很快,每次来总感到上海的变化惊人。作为一个国家文博工作者,我一直提倡‘宣传政策,传播知识’,民间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心爱的藏品无私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作为民间收藏,大有文章可做。民间收藏是拾遗补缺,是国家博物馆的补充和延伸,是为民族做好事,我们要支持理解民间收藏,《国家文物法》在修改中也特别增设‘民间收藏’的章节。这是民间收藏的春天。”张浦生教授的一席话,在会场卷起阵阵的涟漪,阵阵掌声给这位七旬老人以良好祝福和敬意。张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推动民间收藏有序发展,他为2003年上海收藏文化工作会议确定了主题:“民间收藏,大有可为。”这一天恰恰是张教授的生日,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庆贺自己的七十华诞,以上这一席话,也是这位可敬可爱的在文博事业上辛勤耕耘了四十多年的老一辈文博工作者拳拳爱国心的最好写照。
  踏遍青山人未老
  上海作为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虽然文化历史不很长,但作为上海之根的松江,演绎出丰厚的古文化层面,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历代古文化等。就考古而言,上海近郊出现了许多古代遗迹遗物,特征非常明显,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算得上也是中华文化的延续。上海松江古陶瓷的考证,是张教授最近一次上海之行走访民间和调研的成果。张教授从松江区古陶片集藏沙龙藏友提供的、由基建基地拆迁的场所采集而来的古陶瓷片,逐一评点,从窑口、工艺、造型、装饰等方面悉心指导,为瓷友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古陶瓷鉴赏课。面对堆积如山的古陶瓷片,他语重心长地说:“松江被誉为上海之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真是名不虚传,这些古陶瓷片是上海历史变迁中的有力佐证!它们是佘山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古城演变史的珍贵资料。”张教授由衷地赞叹上海是有根的,上海民间收藏为上海历史文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历史依据,上海有宝,上海是幸运的。“1958年我曾以江苏省文管会工作人员身份来松江处理宋代方塔修缮事宜,我这次来上海,又去松江探宝。”张教授四十余年文博生涯,验证了“踏遍青山人未老”这句豪言壮语,他永远用一颗年轻的心,来感悟瓷缘……
  在确认郑和府第的最后论证上,张浦生教授曾以1983年在南京太平公园基建工地上采集到一片明代早期绘有“犀牛望月”图的青花瓷片,一只写有“马”字的碗底和一块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凝聚物黑曜石,作出了新的重要发现:证实了太平公园为郑和的原府第,考证了郑和原姓为“马”。因此原先拟在上海宝山吴淞建造郑和纪念馆的方案,在张浦生教授的科学鉴定面前被修正,并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郑和纪念馆就此在张浦生教授发现和采集到绘有“犀牛望月”图青花瓷片的原地屹立起来。
  教书育人,张浦生教授每到一地总把自己当作一名知识传播者。他不仅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在文博天地无私地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收藏者,先做好“人”,才能搞好收藏。2月24日这一天对这位70岁的老人是难忘的,遭遇过重大车祸又重新焕发生命之光、永葆生命之树长青的张浦生教授,本应该幸福地在家安度晚年,但他却穿过潇潇春雨来到惠风收藏之家,与申城的几十位收藏界朋友会见。祗要生命不息,继续传播知识,为后人留下不仅仅是几件文物,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张教授他是在用心续写一部《瓷缘》巨著。人们常用高风亮节来形容我们所崇拜的先贤,张教授是“国宝”级的人物,但生活中却没有一点名人架子,更像一位慈父,平易近人,每次传授知识后,他到有点像“小学生”了,向听众问这问那。今天,人们看到他仍然以自己坚实的脚步,不断地在续写自己的文博人生。“我的一生,学生特别多,老师最高兴是什么?学生成才。”来自申城几十位收藏工作者,聆听了张浦生教授的发言,无不感叹,文博界、收藏界、教育界有这么一位长者,是大家的幸运。4月16日在上海收藏文化工作会议上没有鲜花,只有清茶,几次热烈掌声是对张教授七十大寿的最好祝贺,上海收藏文化工作会议记录下这么重要的一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教授在宣传、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践中愉快地度过了七十华诞”。
  人要有一点精神
  张浦生教授以自己无数次的慧眼识瑰宝的经历,为国家和民族挽回多少件传世珍宝,不论在文革下放期间,还是如今在各地考察,他总是以一名文博工作者的责任性和科学态度来对待古陶瓷研究。他退而不休,仍然勤奋地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要成为合格鉴定家需要综合知识来填底,考古学是一门文理交融的复合式学科,知识永远学不完。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张浦生教授怎么会被古陶瓷界誉为“点石成金的张青花”从而被全国各地请去考察讲学?这也是张浦生教授的教学生涯的延续。他从中国讲到英国,从民间收藏讲到高等学府,以一名教授级专家身份走进了老年大学公益性课堂,他用渊博的知识来讲述中国古陶瓷史。他称得上是一位古陶瓷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现在在国内文博系统从事业务管理和学术研究的骨干大部分是张浦生教授的弟子。前一阵子,我们就亲眼目睹了几件小事,如在上海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求学的小许同学,张教授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来识别瓷器,从文学谈到美学,从物理性讲到化学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要求学生多掌握知识,知识面要宽,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成为瓷器方面的专家。他指出,古陶瓷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毕其一生也无法学透。
  知识是精神的体现,张教授以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来看待古陶瓷学问,他认为人有了追求,才会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古陶瓷研究中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收获,他动情地告诉人们“民间收藏,前程似锦”;他告诫人们,现在制伪造假者利用高科技手段炮制赝品,以假乱真,增加了辨伪的难度,因此收藏者要克服浮躁情绪。在给一位投资上百万元资金的收藏爱好者看藏品时,他自嘲“年纪不大”,要提高修养,不要让指鹿为马的所谓专家左右,多学点知识,多虚心求教,方能领略陶瓷艺术的精髓,找到登堂入室的方向。
  “老师,您好!老师,祝您健康长寿”,这动人的祝福话语来自就读于西北大学时得到过张教授培养的、现为中山古陶瓷研究会领导的郑志海、余乃刚二位学生,今天他们特意从广东赶来,用自己研究著作成果《岭南藏珍—陶瓷篇》来向自己恩师汇报,并作为向老师七十大寿献上的贺礼。
  不做“藏家”当“专家”
  要当一名文物收藏家,务必做到“三学四力”——这是张浦生教授给收藏爱好者的忠告。“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有财力、眼力、魄力、毅力”。他教导学生多浏览,多观摩,找可靠的人带路指点,也别忘了阅览中国史书、瓷器史书、化学物理书来充实自己。“无意收藏心中富”,张浦生教授两袖清风地研究古陶瓷,“雅趣为着群人乐”。不做“藏家”当“专家”,他一生研究古陶瓷,自己却没有一件值钱的藏品,然而他的著作,可以装满五斗车。他出版了《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鉴定与鉴赏》等三本专著,编写了《中国历代陶瓷特征鉴定与保管》,《怎样鉴定古代瓷器》,《中国陶瓷文化的研究与鉴赏》,《中国的彩陶和彩瓷》等四本教学讲稿。张浦生教授如今已成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开拓者,他的著作是四十余年文博生涯的最大收藏。
  四十多年来,张浦生教授一直从事文博工作,擅长古陶瓷鉴定、研究、传授,尤以青花为最。从1980年开始,他先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等单位担任客座教授,传授古陶瓷鉴定、保管知识,培养出数千名学生。1992年至1997年被国家文物局委任为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数年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巡回鉴定工作。他曾应邀赴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前苏联、美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省等地进行学术交流、考察……
  古今结合求创新
  “收藏探讨、学术交流、精品展示从未像今天这样红火,上海收藏文化研究所关心和重视民间收藏事业的开拓,是有魄力和眼力的,这也是站在高处放眼未来的繁荣、弘扬中华文化的创新”。著名古陶瓷研究学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张浦生教授多年来以其充沛的精力和渊博的知识积极从事着文物法的宣传和古陶瓷知识的传播,并为文博走向民间,藏宝于民而到处奔走。此次张教授专程从南京赶来,精辟的三断论使收藏家们如沐春风,获益匪浅。张浦生教授指出:“繁荣收藏文化,民间收藏家们劳苦功高,上海收藏文化研究所重理论、讲实效,实实在在为收藏做好事,是个创新举动;其二,对世界上人类文化遗产受到战争的毁灭,我们心情十分沉重,因此保护和继承祖国的珍贵文物是我们为之不息努力的重大课题;其三,突出对古陶瓷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现代性诸多领域的深入研究,上海要依托独特的优势建立古陶瓷研修中心。”他认为,不仅要对几千年文明史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子孙有个交待,我们不仅要研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把古今结合起来开拓、创新,这也是古陶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流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世界各民族之间、各国文化之间,如此全球化,保存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当今收藏的属性为全球所共有,任何艺术精品永远为全球收藏界追逐和拥有,任何文化的创造总会给人类留下丰富宝藏;它不仅创造文明,更重要地是传承人类为之奋斗的文明史,它必将延续下去,收藏就是如此。
  张浦生教授以他毕生精力和七十高龄,对他所钟爱的古陶瓷事业中的顶峰——青花瓷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踏遍青山人未老,喜看风景这边独好;他作为一个古陶瓷教育家桃李芬芳满天下,不做“藏家“当“专家”;张教授前语:“收藏界:要站在高处,古今结合,开拓、创新,为传承人类的文明史而不息奋斗。”

电话:18921101688、QQ46204687
地址:江苏省无锡电信公司后勤服务中心(无锡市崇安区健康路3号)(214001)
农行卡:6228480430830588017邮政卡603020064200017751
http://blog.sina.com.cn/ygq8867888
级别: 少将
发帖
2562
铜币
4927
威望
4183
贡献值
377
银元
111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8-30
欣赏、学习
级别: 少将
发帖
4010
铜币
3837
威望
3806
贡献值
332
银元
118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9-12
级别: 少将
发帖
3896
铜币
659
威望
3421
贡献值
686
银元
1206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12-19
很不错,欣赏
级别: 少将
发帖
3888
铜币
22330
威望
4191
贡献值
370
银元
1605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4-23
精美
走精品低价路线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