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60mm 紫铜上色
正图:警徽图及主题文字,
背面;上海提篮桥监狱大门及提篮壁图
市场参考价;
1500元铸造:上币造币厂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坐落于华德路117号(今长阳路147号),原是外国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产物。这座监狱最早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处设计中标,当年年底动工兴建,启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5月。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原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路监狱,1901年在今保定路、长阳路、舟山路、昆明路内地块破土动工,占地约四万余平方米。起初有两幢监房,按美国监狱样式设计,每层60间,背靠背排列,每排监房有铁门,1903年建成。
初建时,主要有两幢4层楼的监楼,囚室480间,以及炊场、办公楼、医务所等占地10亩左右。1916年起,陆续向北面和东西进行扩建,30年代初又拆 除了部分初建时的建筑,进行了重建,直到1935年时基本定型(现存建筑物均为1917~1935年间所建造)。占地60.4亩,拥有10幢4~6层监楼,近4000间囚室,还有工场、医院、炊场、办公楼等建筑的大监狱,共有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监狱四周有5米多高的围墙,内部除普通监室外,另建有“橡皮监”(防暴监房)、“风波亭”(禁闭室)、“室内刑场”(绞刑房)和室外刑场等特种设施。监狱主要关押对象是上海公共租界内判处徒刑的中国籍犯人(开始均收押男犯,从1904年起兼收女犯,1906年停止,1943年8月恢复收押女犯。从1935年9月起关押外国籍犯人)。由于它建筑精良,规模宏大,犯人收押数量多,最多达8000多人,大于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因而号称“远东第一监狱”。(提篮桥监狱的建筑物,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1999年被上海市命名为"市级现代化文明监狱",)
上海解放后,监狱由市军管会派员接管,经过整顿、清理、改造,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1949年9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曾任过八路军团长,当过冯玉祥将军金石教师的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出任解放后第一任监狱长。提篮桥监狱是上海解放以来,上海地区设立的第一个监狱。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上海地区新收犯人的入口处。1951年5月,根据政务院的有关规定,监狱由法院划归上海市公安局领导,同年8月改名为上海市监狱,1983年7月起划归司法系统领导。1995年6月改名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几十年,监狱坚持贯彻“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对犯人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组织犯人看书读报,邀请专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被害人和犯人家属来监狱作报告,组织犯人外出参观,并加强考核管理,及时兑现政策,依法实施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实行人道主义和文明管理,不打骂体罚,不侮辱犯人人格,给犯人吃饱、穿暖。多年来监狱对盗窃犯、性犯罪、暴力犯、经济犯等不同类型的犯人还开展分类教育,分类改造,并在犯人中普及初中文化教育,多层次开办高中和大专班,参加市文化统一考试,合格者由教育局发给毕(结)业证书。组织犯人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合格者发给技术等级证书。此外,还在犯人中开展诗歌创作、书画工艺美术活动,组织“新岸艺术团”、“提篮桥翻译室”,从1982年起编印铅印的《劳改报》供犯人阅读,建立新岸广播台和有线电视台,用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陶冶其情操。90年代以来,先后编印了《分类改造文选》、《炼狱心声集》、《两地书》、《忏悔录》、《服刑人员心理健康之友》等著作,还设立了心理咨询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