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之后,魏、赵、韩均铸有自己的独特货币,从布币的形态看,均作平首布,空首布已不见,一般都铸有地名,时代均属战国时期。
魏国流通圆肩桥裆布和平肩桥裆布两种独特形态的平首布(图1)。面文均铸地名,在地名后多铸有面值。如“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圁阳二釿”、“圁阳一釿”、“圁阳半釿”等。由此看来,此种魏币是三等制。有一种“梁”字布有四种文字格式,长期以来释法不一,不得其解。现在一般释为:“梁充釿五十当寽”、“梁充釿百当寽”、“梁正币百当寽”、“梁半币二百当寽”。实际上,此也是三等制,即“五十当寽”为“二釿”布,“百当寽”为“一釿”布,“二百当寽”为“半釿”布。
赵国流行尖足布、圆足布、三孔布三种特有的平首布(图2)。从尖足布的形体看,是由晋的尖肩尖足空首布发展而来。分大小两种,大者多只铸地名,小者多在地名后加“半”字,所见地名有四十余个,均属赵国之地。如“晋阳”(今太原)、“晋阳半”;“蔺”(今山西离石境)、“蔺半”等。可以看出,赵国的尖足布是分二等制。圆足布发现较少,正面多铸地名,有的背面有数目字。所见地名有“蔺”、“离石”(山西离石境)、“晋阳”、“兹氏”、“大阴”等,均属赵国地。此种布币分大小两种,也是二等制。三孔布与圆足布的形态一样,只是在首、足部各有一个圆孔。此种布币也较少,多传世品。正面铸地名,背面铸有重量。分大小两种,大者背面铸“一两”,小者背面铸“十二朱”。此也是二等制。
韩国流通一种独特的锐角平首布,在首两侧各凸出一锐角,较为特殊(图3)。有大小两种,大的平裆,小的裆呈等腰三角形。应属二等币制。大币所铸面文有“涅金”、“卢氏涅金”、“俞涅金”三种;小币有“垂”、“公”两种。
三晋两周各国除流通各自独特的布币外,到战国后期,为了相互之间的贸易需要,两周及魏、赵、韩又都增加了形态统一的小方足布。两周、魏、赵还出现了圆钱。小方足布和圆钱均铸有地名。赵还仿燕刀币铸造了小型直刀币。